防汛:汛期防止洪水成災的各項修守工作。如對堤防、閘、壩、鐵路、橋梁等所進行的防守和險情搶修。防汛要本著“以防為主,防重于搶”的原則,把各項防汛工作做好,主要是:汛前檢查,報汛,組織搶險隊伍,物料準備和技術準備。
防洪:研究洪水規(guī)律與洪災特點,并采取各種對策,以盡量減輕或防止洪水危害的一項水利工作。防洪工作的內(nèi)容,主要有:防洪規(guī)劃與建設,防洪設施的管理與運用,汛期防守與搶險,洪水預報與調(diào)度,災后工作等。還包括防凌工作。
枯水期:又叫枯季。指流域內(nèi)地表水流枯竭,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水源的時期。枯水期的歷時隨自然地理及氣象條件而定。
豐水期:指江河水流主要依靠降雨或融雪補給的時期。一般是在雨季或春季氣溫持續(xù)升高的時期,這時河中水量豐富,延續(xù)時間長。
徑流:由于降水而從流域內(nèi)地面與地下匯集到河溝,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統(tǒng)稱??煞值孛鎻搅鳌⒌叵聫搅鲀煞N。徑流引起江河、湖泊水情的變化,是水文循環(huán)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。表示徑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、徑流總量、徑流深、徑流模數(shù)等。
地面徑流:指降水后除直接蒸發(fā)、植物截留、滲入地下、填充洼地外,其余經(jīng)流域地面匯入河槽,并沿河下泄的水流。地面徑流又由于降水形態(tài)的不同,可分為雨洪徑流與融雪徑流。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,后者是由融雪產(chǎn)生的。它們的性質(zhì)和形成過程是有所不同的。
流域平均雨量:又叫面雨量。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個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。最常用的方法是算術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(又叫做泰森多邊形法),也有用繪制等雨量線圖來推求的。
降雨強度:單位時段內(nèi)的降雨量。以毫米/分或毫米/時計。我國氣象部門一般采用的降雨強度標準為:小雨:12小時內(nèi)雨量小于5毫米,或24小時內(nèi)雨量小于10毫米;中雨:12小時內(nèi)雨量為5-15毫米,或24小時內(nèi)雨量為10.1-25毫米;大雨:12小時內(nèi)雨量為15.1-30毫米,或24小時內(nèi)雨量為25.1-50毫米。
暴雨:一般指勢急量大的降雨。是一種災害性天氣。暴雨的定量標準,各地并不一致,視具體情況而定。氣象上大致規(guī)定暴雨按強度分三級:
暴雨:1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30.1-70毫米,或24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50.1-100毫米;
大暴雨:1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70.1-140毫米,或24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100.1-200毫米;
特大暴雨:1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,或24小時雨量大于200毫米。
洪水預報:是指上游出現(xiàn)雨情后,預測將來可能發(fā)生的水情變化,以指導防洪工程的調(diào)度運用,做到及時蓄水、泄水、確保安全的目的。
堤:沿江、河、湖、海的邊岸修筑的攔水設施。它的作用是防止洪水泛濫,保障工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和人民的安全。建在江、河兩岸的叫“江堤”或“河堤”;建在海邊的叫“海堤”或“海塘”。渠道兩邊的渠幫,也常稱為“渠堤”。
堤防工程:在平原地區(qū)采用沿河兩岸修筑堤壩的辦法來擋御洪水泛濫而造成災害。它是一種擋水工程設施。堤防工程包括:江堤、河堤、海堤、圩堤等。
護坡:在河道岸坡上用塊石或砼鋪砌以保護河岸的建筑物為護坡。護坡又可為砼、漿砌塊石、干砌塊石坡等。按下坎是否有樁可分為下有樁、無樁護坡。
高樁承臺駁岸:一般稱基礎前(后)排有板樁,后(前)排有樁,其上有鋼筋砼承臺,且承臺設置比較高的駁岸為高樁承臺駁岸。
重力式駁岸:依靠墻身自重來保證墻身穩(wěn)定的駁岸稱為重力式駁岸。它又可分成好多類,如:基礎有樁、無樁(砼或漿砌塊石)重力式駁岸,后傾重力式駁岸等。
板樁式駁岸:板樁式駁岸又稱拉錨板樁式駁岸,顧名思義,此類駁岸由垂直打入土中板樁(鋼或鋼筋砼板樁)和水平張拉粗鋼筋及錨碇系統(tǒng)組成。
駁岸:沿河地面以下,保護河岸(阻止河岸崩塌或沖刷)的建筑物為駁岸(護坡)。
水位:河流或其他水體的自由面,距離某一基準面零點以上的高程。比如56年黃?;?、85年黃?;妫瑥U黃河基面等。
保證水位:又稱最高防洪水位或危害水位。系指堤防設計水位或歷史上防御過的最高水位。
警戒水位:當水位持續(xù)上漲達到某一水位,防洪堤防隨時可能出險,此時應嚴加防守,隨時準備投入搶險,這一水位定為警戒水位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